从边陲小城到“走在前列”排头兵
中韩自贸商品信息
均衡 | 内涵 | 特色 | 和谐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威海市,掀开了威海历史新篇章。 30年来,一代又一代决策者们高举发展大旗,带领全市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威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开放城市; 30年来,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赶超,把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和威海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站稳全省第一方阵。 30年砥砺奋进,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 ↓↓↓↓ 从边陲小城到“走在前列”排头兵 1987年6月15日,一个彪炳威海史册的日子。 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级为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三县。 风雨兼程30载,从昔日的边陲小城,到如今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这座临海而居的活力之城,演绎着“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蝶变奇迹。 从“按特区模式办、照特区样子干”,到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敢为人先的威海人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边陲小城追梦奋进化茧成蝶。 暑假期间,威海市规划展览馆里格外热闹,不少市民或全家出动,或同学好友三五结伴,驻足在一幅幅老照片前,在光影交错中,追寻着城市迈进的坚实足迹。 30年前的威海市区 的确,从当年“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光腚”渔村,蜕变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沿海开放城市,威海,这座原本并不起眼的边陲小城,演绎了一座城市发展的传奇。 ?站在时间的坐标下回望历史,我们分明听见年轻威海奋进的铿锵脚步。 地级威海市成立之初,省委就有着明确的定位——就是要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多功能、辐射力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窗口。 “一定要‘顾大局、重团结、讲民主、守纪律、求实效、争上游’。”1987年8月20日,在地级威海市委成立大会上,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梁步庭殷殷嘱托。 短短18个字,却力重千钧。这18个字,也成了地级威海市的新市风。 ?力争上游!时不我待,催人奋进。 然而,一组数字也显现出威海曾经的窘境:198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23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211.21万人,非农业人口21.36万人;工业基础薄弱,小打小闹的集体企业占82%,没有一家省属大型企业;城市功能低下,港口吨位小,没有铁路,没有机场,通讯落后…… 困难从来吓不倒敢想敢干的威海人。他们拿出敢为天下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创业精神,开始书写一座城市的拓荒之作。 从1988年到1990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全市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鼓励人们解放思想,真干实干大干; 1992年4月18日,全市市直机关干部大会又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按特区模式办,照特区样子干”。 王允国是第一个在威海、也是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人。说起当时威海干部群众的干劲和热诚,至今难以忘怀:1988年春节前一个风雪肆虐的早晨,初次来威考察的王允国要回韩国去,市经贸委的领导干部拿着扫帚和铁锨来为他开路。汽车从威海到青岛,工作人员一路跟随,遇到路高坡陡就用肩膀推着汽车前进。一直把王允国送上飞机。 凭借这种干劲和韧劲,威海的招商引资突飞猛进:1989年,威海市第一家中外合资渔业企业---石岛外海渔业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威海与英国公司合资兴办的威海国际塑料有限公司投产……短短几年间,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撬动点,1994年全市出口总值达到4.7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1000多倍。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成为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强化基础,扩大开放、贸易先行,振兴科教、协调发展。”威海的决策者审时度势,提出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威海工业走上了大规模扩张之路、技术改造之路,形成了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拳头产品。 4年后,威海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成为全国木工机械、钓鱼竿、地毯等第一大产地,全国轮胎第二大产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微型农用汽车厂,最大的光缆、连杆、曲轴、皮鞋生产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浓缩果汁企业,国内惟一的传真机关键件生产企业…… ?黄海之滨惊涛起,大潮奔涌逐浪高。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巨轮该驶向何处,不少人心中充满了困惑与迷茫。 “咬定发展不放松!”威海适时召开全市解放思想活动动员大会,广泛深入地开展以“理念创新、环境创优、机制创活、企业创效、人民创业”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 2012年,行驶在快车道上的全球经济减速下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定了新的战略航向——坚持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和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 5年来,威海用靓丽的答卷向世人证明:威海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中央、省的部署要求,切合威海的实际,契合人民的愿望。 今年3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市委、市政府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绘就着威海的美好蓝图: 瞄准一个目标: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卓越城市。 实施两大战略: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 威海自信地提出,今后5年,提前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提前实现全面小康领域、人口、区域全覆盖…… 威海,以面向未来的责任和担当,笃定前行,迈向卓越。 从“借韩兴威”到“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十而越,威海牢牢站稳全省第一方阵。 市区面积13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21.36万人,这是1987年的小城威海; 市区面积2606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46.58万人,这是2016年的现代化威海。 两组数字的强烈对比,映照出威海城市崛起奋进的蝶变之旅。 地级威海市成立之初,威海的城市化进程以猝不及防之势,演绎着速度与激情。当全国城市化浪潮蓬勃发展时,威海的城市化之路该走向何处?决策者们在思考。 “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威海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立足威海区域发展特点,2012年,我市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重大战略。 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城市发展格局,一场产城蝶变、互促共赢的恢弘画卷随之展开。 “过去和现在真是没法比!”谈到城市的变迁,家住临港区嘉和社区的谭桂芳感慨地说。今年50岁的谭桂芳是草庙子镇草庙子村人,在儿时的记忆里,他们一家五口蜗居在村中两间破旧的平房里。让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去年他们住进了现代化的生活小区,成为了有工作、有工资、有保障的新市民。 同城融合、内涵提升,威海城市发展正在全面迈入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新时代。 伴随着城市蝶变,威海的产业之路也在踏浪而行。 “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构想,在威海大地深入实施、落地生根,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融合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时提出,山东要实现突起,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全国南北发展格局做好支撑。随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威海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 统计显示,到5月底,五大高端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3.5亿元,建设面积近60万平方米,拥有各级创新平台54个;高区和迪尚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 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窗口,威海城市的骨子里,始终涌动着开放的基因。 1990年9月16日,在只有32辆篷布三轮车、捆着废旧轮胎做码头护舷的威海,一艘5000吨级的客货滚装船犁开碧波,停靠威海港。 地级威海市成立不到3年,“金桥”轮完美的处女航,让相邻城市震惊不已。时隔20多年,威海又创造了震惊四邻的奇迹:2015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威海被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被写入中韩自贸协定的城市。 从金桥轮打开中韩交流的大门,到引进全国第一家韩资企业,再到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从威海综合保税区获批,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再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开放的种子在威海不断生根、发芽、结果。 时下,南海新区中恒管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一节节管桩经过编笼、入模和下料等10余道工序后,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为的就是赶制出口文莱管桩订单。 如今,更多的“威海制造”走向世界。 “威海以外都是外。”“跳出威海看威海,面向世界看威海,放眼未来看威海。”按照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的思路,我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开放格局。 趟深水,过险滩,改革创新是破难题、补短板的金钥匙。 改革攻坚,先行先试。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等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在威海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与此同时,行政审批、对外开放、科技体制、农村土地……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牵涉深层次调整的改革破冰前行,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陆续被砸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威海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曾经的拓荒之地,如今成了幸福城。 在全省历年的考核指标中,威海有一项指标始终保持第一,那就是群众满意度。 点赞威海,不只是本地居民,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7月28日,来自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及全国2014-2016周期命名的国家卫生城市的107名市长,骑上单车,驶上风景如画的滨海道路,纷纷赞美威海美丽宜居的环境。 地级市成立后,威海迎来了一届又一届城市“设计师”。他们逐步总结并提出了“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顺坡就势、高低错落、一栋一式、浅色墙面、异型门窗”的二十八字方针,勾勒出威海城市发展的雏形,也奠定了威海城市未来发展的统一风格。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发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号角,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进一步打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要求城市建设抓内涵提品质。 近5年来,全市170余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新型社区238个;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率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先实现镇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威海散发出更加宜居的光芒。 早在10年前,曾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在参观威海后,感慨地说:“威海的空气如果打包,可以畅销全世界。” 事实如此。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始终在全省高居榜首;去年捧回了“中华环境奖”城镇环境类大奖;2016年度空气质量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填补了山东省无达标城市的空白…… “富裕不等于精神文明,富裕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威海人共同的目标。 我市提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以人民幸福为追求,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一举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市民在威海百货大楼购物 市民在书店选购图书 不忘惠民初心,方得发展始终。我市始终把致富百姓、改善民生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87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80元,2016年为114220元;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元,2016年达到39363元;198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9元,2016年达到17573元。198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亿元,2016年达到1456.73亿元。 为威海骄傲自豪 让身边更多人了解威海! 来源|文明威海公众号 教育局人才服务中心 whhcedu |
GMT+8, 2025-5-2 18:34 , Processed in 0.094060 second(s), 20 queries .
工作时间:7x8小时
联系QQ:
活动洽谈/服务热线:0631-591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