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开辟了新市场、提供了新契机。规划提出搭建优势产业“走出去”战略平台和蓝色产业开放合作载体,借助新亚欧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强化与东亚和中亚、欧洲沿线国家(地区)一线以及东盟、南亚和非洲沿线国家(地区)一线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
推动海洋产业“走出去”。鼓励具有一定海外合作经验的涉海从业主体,通过并购、技术入股等方式,拓展海水增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跨国合作。在加纳、赤道几内亚、印尼等国家建设高标准海外渔业园区,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建设育苗与养殖基地,提高产地加工转化率,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集群式发展的海外渔业合作示范区。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等融资平台,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物流园区和临港产业投资,实现产业链全球化延伸。构建政府引导、海洋渔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参与的蓝色经济国际交流服务平台,为走出去主体提供资金、技术、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与援助。争取到2025年,与威海市达成海洋渔业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国家(地区)超过15个。
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开辟远洋渔业发展新空间,建设山东省(威海)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引导远洋企业抱团发展,推动组织化、专业化、集群化生产。与西非、东非、西亚、中南美洲等区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面向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重点开拓伊朗、斐济、加纳、乌拉圭等远洋渔业市场。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建设鲜活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打造面向日韩,辐射东北亚的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形成集水产品购物、跨国旅游、垂钓体验等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最大的远洋渔业生产及综合服务基地。
加大海洋优势技术与服务输出。培育有较高产业聚集能力的海洋经济国际总部、产业聚集区,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收购国际品牌,开展品牌国际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重点突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参与东南亚、南亚、东欧、中东欧、东非、南美等新兴市场的机场、医院、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建材物资、标准、设计、劳务输出,培育威海建设国际品牌。积极开拓韩国、日本等高端市场,开辟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深化在功能性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品、海洋化妆品等领域的合作,加快自主出口品牌和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鼓励、支持工程咨询机构到相关国家开展涉海相关业务,与东盟国家深入开展船舶修造、改装和维护等产业和技术合作,带动威海市海洋环保服务、船舶修造及配套、海洋装备等海洋制造业走出去,提高对外贸易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