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商品信息
当前,威海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大势,威海蓝色经济该如何找准定位,站在更高层次、创造更多优势、谋划新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威海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威海市发改委牵头,开始对威海蓝色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新思考、新抉择,加快编制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新的行动纲领。 战略布局篇-第一部分 335发展战略 做大做强全域蓝色经济 纵观国内,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海陆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中韩自贸区”“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的实施,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辟了新市场、提供了新契机。 再看威海,全市蓝色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海洋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整合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 总结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经验,剖析存在问题与挑战,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威海市确立了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全域蓝色经济做大做强,确定“三大定位、三维开发、五项统筹”的335发展战略。 三大定位
国际知名的海洋休闲城市:挖掘、培育、整合全市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等综合优势,打造以海洋休闲旅游、海洋健康养生、海洋体育竞技等为特色的海洋休闲之都。 国际知名的海洋开放城市:加大与国内各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金融合作、双向投资、旅游文化等国际交流,全面贯通陆上、海上以“一带一路”为主轴的国际商贸物流通道,打造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都市。 三维开发 市域一体开发。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引导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构建产业发展互促互补、信息资源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协作格局,实现市域蓝色经济区一体开发、协同发展。促进海洋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跨区域海洋产业的空间重组。促进海陆产业协调,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联动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海陆型区域经济空间。 跨域协同开发。积极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深化与烟台、青岛等城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海洋产学研协作、海洋资源开发、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享省内区域统一市场,创新省内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对外融合开发。以威海市为关键节点,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海陆双向辐射。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陇海线和兰新铁路、跨国铁路专列,加强与河南、甘肃、新疆等沿线省市的经贸往来,连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荷兰、德国等沿线国家或城市,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南亚等沿线国家或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海陆统筹、互联互通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实现商品进出口、海外工程和先进技术(服务)等双向流动。 五项统筹 统筹“产业、创新、生态、资源和开放”五大领域,推动全市腹地和沿海经济的产业链条协同与优势互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研发主体,产业链为纽带,科技成果有偿使用、风险共担的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收益共享机制,实现全域各行业、各层级的资源集约和聚集发展,推动环境、产业、城市和人之间的共生融合,不断拓展与周边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供稿:蓝区办) |
GMT+8, 2025-5-4 15:44 , Processed in 0.058252 second(s), 19 queries .
工作时间:7x8小时
联系QQ:
活动洽谈/服务热线:0631-5916999